苏允楼的互联网创业赚钱自留地
知识没有好坏之分。聪明的人能把别人眼中的坏知识变成好知识。所以我们学任何事情,都不能浅尝辄止,都应该理解事物的本质,这样才能灵活运用。
不少人学了之后不会运用,究其根本是没有学透彻。
我们来举个例子:传销是不是好事?当然是坏事。但是有人就吸取了其精华,为己所用。
前几天有家券商在电话会议中透露,海底捞的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就吸取了传销的精华。但是与传销不同,员工不用出钱,它只是在分配机制上借鉴传销的长处。
真是不看不知道,海底捞的资深店长可以达到月薪十多万元。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,可海底捞的店长在教会徒弟后,徒弟去新店当店长,师傅可以拿到徒弟所在店的业绩提成。
徒弟再带徒弟,师傅再拿提成。
很多人是亦步亦趋的,毫无主观能动性。比如看到一些新鲜事物,聪明的人会习惯性地想想这事跟自己是不是可以产生一点关系,不动脑的人则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事儿事不关己。
前不久,上海农商银行遭到了监管部门的罚款,原因是该行房贷违规操作,贷款大客户中居然有高达90%是房地产企业。
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事情。怪不得有人说,国外的房贷危机都是因为买房者贷款太多所引发的,在中国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幅图景: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超过85%,如果出现问题,它们可能成为引雷者。
85%的负债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?就是开发商自有资产15亿元(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),但是借款却高达85亿元。
这就是2019年监管机构全面收紧房企融资的根本原因。也是烂尾的楼盘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。
不要以为名气大的,就是实力强的。泰禾名气大不?去年以来就不断卖项目,今年还在卖。最近有2个项目被世茂低成本接手。
像这种公司,几乎不需要去分析它的财务报表,都能知道它资金链紧张的程度。
再来说说最近的一连串同类消息。
最近这段时间,大数据行业如履薄冰,多家公司被查。紧接着,征信公司也被查,其中包括中国电信下属的天翼征信。
有业内人士说,数据行业都快被全抓完了。
这件事情和大家有关系吗?当然有。
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征信公司,这些公司是专门提供消费者征信信息的,而征信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由所谓大数据公司提供。
什么叫征信?简单讲就是一个人的信用状况。比如你的月薪,你有没有房子,你有多少贷款等等。
什么叫大数据公司?这名字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。在这个行业刚起步的时候我就参加过一些行业论坛,有专家直言,绝大多数大数据公司都不是真正的大数据,在专家看来,很多所谓大数据公司充其量就是数据统计公司,数据量根本就不够大。
绝大多数大数据公司真正干的活,是通过电脑技术窃取用户隐私,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各分信息。其中以“爬虫”技术为主要代表。
他们获得海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后,转卖给征信公司。征信公司对数据进行加工后,形成个人征信,而做类似消费金融的公司,在向客户放贷的时候必须了解他的还款能力,这些信息就成为了最主要依据,因为央行的征信系统并不向他们开放。
而且很多人在央行征信系统内是空白户,比如农民工,他没有从银行贷过款,也没有信用卡,央行根本就没他的数据,但是这类人群又是所谓消费金融公司的最主要客户群体。
什么是消费金融?讲得直白一些,你通过分期付款买一个苹果手机,这背后就是消费金融公司在为你提供贷款。
大数据公司和征信公司纷纷被查,这其实体现了一个很明确的监管信号:断掉这两类业务,就能从根本上断掉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命脉。没有这些数据,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本无从了解借款人的实际情况,还怎么敢放贷?
了解了这些,你就可以预测未来。显然,监管层希望清除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生存土壤,迫使这类企业主动退出这个行业。这里边也包括P2P业务。
难道个人征信的建立渠道没有合法的吗?都要靠这些非法数据供应商吗?
合法的也是有的,比如阿里巴巴通过淘宝获取的数据;比如腾讯通过其支付系统获得的数据。
但是行业是有壁垒的。连银监会牵头成立的百行征信都无法从支付宝和腾讯获得征信数据,更何况是其他企业呢?
所以这个行业的现实就是这样子。其他公司,要么靠非法数据开展业务,要么没有合法数据而退出这一行。
这就是很多年前大数据公司如此火爆的根本原因。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他们是怎么赚钱的,更看不出他们是怎么暴赚的。对别人越重要,当然赚钱越多。大数据公司对这个产业重要不?
所以,如果你是做实业,赚钱的道理基本就是这样子。对消费者越重要,赚得越多。
——内容来源:萌萌说钱
来源:A1230网(微信/QQ号:2590926999)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a1230.com/post/87.html